图说藏传佛教

西藏地理文化研究
April 05, 2018

法轮

在佛教中,法轮代表“佛法”,“法轮常转”意为佛法的传法不断,佛法如法轮一样把一切不正确的见解、不善的法都破碎无余。佛门法轮由毂,八个轮辐和外圈组成。图案意义为:

  • 整个图案是一个圆形,代表了佛教教义的完满。
  • 毂代表了戒律,戒律是冥想修炼的本质核心。
  • 八个轮辐代表了八正道,八正道是破除无明的利器。
  • 外圈是指把所有东西汇聚在一起的正念或三昧。

古代的法轮有二十多个轮辐,现在的法轮也有四个轮辐或十个轮辐的。中心部的图案有莲花宝座形,也有带“卍”字图案的。
经藏阿含部《佛说转法轮经》讲述的是关于未来佛弥勒的转法轮: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奈国鹿野树下坐。时有千比丘诸天神。皆大会侧塞空中。于是有自然法轮。飞来当佛前转。佛以手抚轮曰。止往者吾从无数劫来。为名色转受苦无量。今者痴爱之意已止。漏结之情已解。诸根已定生死已断。不复转于五道也。轮即止。

相传,佛在野鹿苑初转法轮(传经)时,一对温顺的小鹿跪下来听法。所以在藏传佛教中,法轮通常与鹿一起出现。

大昭寺前的法轮
大昭专寺门前的法轮

时轮

时轮教法被认为是无上瑜伽续的最高修法。时轮教法宣扬香巴拉王国是理想的人间净土,信仰者如果发愿并如实修学,便可以往生到香巴拉王国。
按藏族史书《西藏王臣记》的说法,“时轮怛特罗”起源于古代印度北部的“香巴拉”净土,其国王月贤最早传承和弘扬“时轮金刚”教法,约在公元11世纪前后从印度传入了西藏,13世纪时已经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修习经典之一。时轮法门为藏区所独有,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格鲁派均有此法传承,有些说法认为某些圆满次第窍诀已经失传,唯独觉囊派拥有完整的教法。
时轮金刚是密宗佛教无上瑜珈部一高级本尊神灵名号。 一般为单身像和双身像,主佛本尊通常身蓝色,空色大手印智慧明妃身黄色

时轮金刚

十相自在 རྣ མ་བཅུ་དབང་ལྡན།

是藏传佛教中时轮的心咒,也称“时轮金刚咒 ”。
十相自在分别是:

寿命自在、心自在、愿自在、资具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神力自在、法自在、智自在

图案由七个梵文字母和三个金刚杵图形竖向组合而成。据《吉祥时轮心髓十相自在的意义–宝灯论释》上说,佛时轮的心咒十相自在,分为身、智、空、风、火、水、地、器、情、天界十个部分。
在藏地,人们将十相自在放在塔门、房门、墙壁等处,以起到吉祥增上的效果;也常能看到将“十相自在”制作成挂件,作为护身符来使用。

十相自在牌

六字真言

又名六字箴言或六字大明咒,是佛教里最常见的真言,是观世音菩萨愿力与加持的结晶,故又称为观世音心咒。
内容为:

唵嘛呢叭咪吽(ཨོཾ་མ་ཎི་པ་དྨེ་ཧཱུྃ) om ma ni bai me hum。

六字大明咒的叙述在中国首见于为中国大乘佛教与藏传佛教的圣典之一的《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其认为六字真言有十大功德。其中,释迦牟尼佛云:

此六字大明陀罗尼(即六字真言),是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脱。

《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为《大正藏》中记载六字真言法门的根本经典。

川藏线上第一个真言石刻

转经筒 མ་ནི།

又称祈祷筒、玛尼轮。一般用布、绸、缎、牛羊皮包裹,也有用木、铜制成的。其表记刻有六字真言,筒内装满经文。依据藏传佛教的教证,凡转动经筒一回,等于诵读一遍内藏经文。转经筒一般为顺时针方向转动(从右向左转动)。

塔公寺庙内的转经筒
信徙手中的转经筒

玛尼堆

石块堆砌而成的圆锥形石堆。石块上也可能有刻画著佛像、经咒(最常见的是六字大明咒)、慧眼、神像、各种吉祥图案。
这些石堆,藏语称“朵帮”或“多本”,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父帮”和“镇邪朵帮”。“阻秽禳灾朵帮”大都设在村头寨尾,石堆庞大,而且下大上小呈阶梯状垒砌,石堆内藏有阻止秽恶、禳除灾难、祈祷祥和的经文,并有五谷杂粮、金银珠宝及枪支刀矛;“镇邪朵帮”大都设在路旁、湖边、十字路口等处,石堆规模较小,形状呈圆锥形,没有阶梯,右堆内藏有镇邪咒文,台的石堆内也藏有枪支刀矛。

纳木错边的玛尼堆

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写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有佛尊、动物保护神和永远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墙藏语称“绵当”。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每颗石子都凝结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

巴格玛尼墙

巴格玛尼墙距石渠县城50余公里,墙体厚2-3米最高处约3米,全长1.6公里,是目前藏区最长的玛尼墙。巴格玛尼墙是信徒们在石上一锤一凿刻上经文,再一块块垒上去后逐渐形成的,从活佛巴格放下第一块玛尼石算起,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刻画吉祥图案的石块又叫玛尼石。玛尼石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开始形象化。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浩如烟海的玛尼石刻品,凡人迹所至,随处可见,它是藏族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塔公河中的玛尼石

沿塔公河,河床、河岸密布着玛尼石。这些玛尼石大部分由僧人镌刻上六字真言,布满整条河,蔚为壮观。

玛尼杆

玛尼杆,也称“摩尼杆”、“玛尼畔杆”。玛尼杆的顶端没有矛叉装饰。其重要特征是:在杆上挂满了各种色彩的经旗,故又称“经旗杆”。
关于玛尼杆有两种,一种是寺庙中专门祭祖的(就是楼主所提到的),还有一种是民间百姓祭扫的。寺庙中的玛尼杆,一般高约10余米,杆身粗大,装饰华丽,顶端缀有彩色经幡,均为两根对称而立。两杆之间,拉一根绳索上面悬挂着各种颜色的经番,又称“风马旗”。寺庙中的玛尼杆,一般不作专门祭扫,只是每年或一些重大节日的时候换一次新的经旗,装饰一新而已。民间的玛尼杆,多设在户家的门前,高约3米左右,均为单根,无华丽装饰,较为简陋。仅从杆头系一根绳子下来,专门用于悬挂哈达、经旗等。每逢祭扫之前,人们将旧旗取下,换上新旗,祭扫时,人们围在玛尼杆下,将事先准备好的柏树叶点燃,让青烟袅袅地升上天空,此时,人们开始望空叩拜。叩拜之后,再将酥油、奶食等投入火中,供祭神灵。最后,人们嘴里哺哺地念着佛教吉祥语,开始围着玛尼杆转。转过数圈(一般是奇数)之后,即可离去。每遇逢年过节,或娶妻生子、大病小灾等事时,也都要到玛尼杆前祭拜。

大昭寺前的玛尼杆

胜利幢

胜利幢,又称金幢、宝幢、藏语称为“坚参”。其形状不似伞可以曲张,而是呈圆柱形。“幢”原是古印度的军旗,它装饰在武士战车的尾部或插在巨型宝伞或华盖后面。每面战旗都有胜者或王者的具体标识。佛教兴起后逐渐在法事活动中加以采用,用来代表解脱烦恼、得到觉悟。藏传佛教认为它戒、定、慧、解脱、大慧、缘起和脱离偏见的象征。胜利幢分两种:一种是绸缎幢,用九层锦缎缝制而成,颜色依次为蓝、白、红、绿、黄、蓝、白、红、绿,杆顶为宝珠和三叉矛,主要放置在经堂内。另一种是铜制的,用铜皮打制而成,有的外表鎏金,上面镌刻有咒文、狮头、缨珞等,顶部为火焰宝,幢顶呈六角或八角形,每个角上还挂着铃铛。这种幢一般安置于寺庙佛殿屋脊及门头两旁,其含义与绸缎幢一样,均是吉祥压胜之物。

胜利幢

 

煨桑

藏区各地,有人烟的地方就有桑烟,无论寺院还是百姓家里,都有煨桑炉。一般在院落中央、房顶,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最洁净的地方。在藏语中“煨桑”已成了祭祀神灵的代名词。煨桑一般是在桑烟台上,如果在野外举行煨桑仪式的话,就选择在高处或者洁净的地方。煨桑也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砌在山头或煨桑台上点燃,等烧到一定程度后再在柏树枝和香草堆上投入用青稞磨制的炒面、酥油、曲拉和白糖等物品,然后洒上一些水或酒,让其慢慢自燃以祭神,整个过程中都要念经。

东达山上的煨桑炉


随着延烧的火势,一阵阵扑鼻的柏香、油香及食物的香味就会在空气中慢慢飘散。佛经上说,神灵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但要闻到桑烟的香味就像赴宴一样,会闻着香味而去。所以藏族僧俗民众总是到寺院、山顶,或是在自己家的煨桑炉里煨桑祭神,给神灵以美味,带去人们真诚的祈愿,祈求神灵的保佑。

八廓街敏珠寺前的煨桑炉

度母,卓玛

即多罗菩萨是“圣救度佛母”的简称,梵音译作“达热”,藏语称“卓玛”。汉族地区古称“多罗观自在菩萨”、“多罗观音”。在藏传佛教中,度母依身色、标帜、姿态和德能不同,分为二十一度母,都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佛教经论又作多罗观自在菩萨、多罗观音。
在佛教藏经中的《圣救度佛母二十一种礼赞经》中详细介绍度母的功德事业、诵经利益,并说明因应众生的种种需求化现二十一多罗菩萨(度母),共分:

救度速勇母、百秋朗月母、紫磨金色母、如来顶髻母、怛啰哞字母、释梵火天母、特啰胝发母、都哩大紧母、三宝严印母、威德欢悦、、守护众地母、顶冠月相母、如尽劫火母、手按大地母、安稳柔善母、普遍极喜母、都哩巴帝母、萨啰天海母、诸天集会母、日月广圆、具三真实母

也译作:

绿救度佛母、威猛白度母、金颜度母、顶髻尊胜度母、牛音叱咤度母、胜三界度母、破敌度母、摧破魔军度母、供奉三宝度母、伏魔度母、解厄度母、烈焰度母、颦眉度母、救饥度母、大寂静度母、消疫度母、消苦度母、消毒度母、赐成就度母、明心音度母、震撼三界度母。

白度母像
绿度母像

《佛说圣多罗菩萨经》:

“彼圣多罗菩萨。即是诸佛如来之慈心”


在藏传佛教,最受广泛崇奉的是绿度母和白度母。

 

绿度母是二十一度母之首,也称救八难度母,这八难是:狮难、象难、火难、蛇难、水难、牢狱难、贼难、非人难(即鬼魔所制造的灾难)。因佛母全身呈翠绿色,所以称“绿度母”。她的形象是:头戴五佛宝冠,身着天衣,全身装饰璎珞珠宝,坐于莲花月轮之上:右腿伸于座下,脚踩一朵莲花,左腿单盘。右手置右膝上,掌心向外,结施愿印,手中持乌巴拉花;左手置胸前,以三宝印捻乌巴拉花。面容慈祥美丽。

白度母因身色洁白美丽而得名,又因在面、手、脚共具七目,又称“七眼佛母”。在藏传佛教,白度母与长寿佛、顶髻尊胜佛母合称“长寿三尊”,深受崇奉。与绿度母不同的是,白度母面部具有三眼,双手心、双脚掌心各具一目,额上之目观十方无量佛土,尽虚空界无有障碍;其余六目观六道众生,凡被其观者尽得解脱。白度母全身宝珠璎珞庄严,细腰丰乳如十六妙龄少女,双跏趺坐于莲花月轮上。右手持花置膝施接引印,左手当胸,以三宝印捻乌巴拉花。花分三朵,一朵含苞待放,一朵半开,一朵全开,三朵表示“三宝”。 佛经中说:修持白度母法,能增长寿命及福慧,断轮回之根,免除一切魔障瘟疫病苦,凡有所求无不如愿。